第(1/3)页 高阳国要求大魏出白银一百万两? 兵部尚书这句话一出。 在场所有人都不由转过头,眼神都带着不善。 就连魏云弈,也在此时愣住了。 高阳国。 乃大魏王朝藩属国,位于辽东边境之外。 因为存在这宗藩关系,所以高阳一直以大魏为尊。 除了每年必须的进贡之外,还会派国内的官员以及文人,来此学习。 无论是经济,亦或者是文化,都与中原极度相似,甚至于语言,在高阳国上层中,也是必须要掌握的。 就连高阳这个国名,也是当初太祖高皇帝赐予。 更为重要的是,历代高阳国王。 也必须经过大魏皇帝的册封,才能算的上是名正言顺。 简而言之,高阳除了名义上不属于大魏外,其他的都需要受到钳制。 而现在,他们国内发生水灾。 居然要求大魏出钱... 也难怪在场的众大臣眼神变化了。 试想一下,一个每年都要向自己进贡的国家,突然反过头来向你伸手要钱,任谁都会不喜。 “什么时候的事情?”魏云弈思索了一下,开口道。 “就在北境军报传来之后。” 兵部尚书当即道:“这事礼部也知道,我与王尚书也调查了一下,高阳国确实发生了水灾,但这事情况并不严重,最多是让高阳减少了一些财政上面的收入。” “至于高阳国百姓受灾之事,因为事发突然,我们也不知道具体情况。” 在北境军报传来之后? 众人闻言,全部邹起眉头。 虽然水灾确实发生了,但这个要求,来的有些巧啊。 在场哪个不是聪明人,皆是在其中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味道。 “那礼部的解决方案呢?”魏云弈点头,继续问道。 对于藩属国,以及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。 一般是由礼部进行的。 特定时候,兵部也会出面交涉。 至于原因嘛,也非常简单,因为有些事情,不只是能动嘴皮子就能解决的。 在关键的时候,秀一秀肌肉,效果往往必说得天花乱坠更好。 “回禀陛下。”这时候,内阁大学士,兼礼部尚书也走了出来,恭敬道:“礼部最初得到这个消息后,非常关心,所以派人与高阳国接触,毕竟是天灾,因此并没有为难他们。” “当然,拿出一百万银子那是不可能的,所以微臣与林大人给了一个解决方案。” “那就是免除今年高阳国一半的进贡,此前微臣也一直有注意高阳国财政。” “他们国库还算充盈,免除进贡下,这点问题应该可以自行解决的。” 免除藩属国一半进贡。 这种事情时有发生,不说在别的时候。 就拿先帝时期来说,就曾进行过五六次,因此,也不需要皇帝亲自做出决定。 “那结果呢?”魏云弈想了一下,同时在回忆原著有关的剧情。 “高阳国那边态度非常坚决,必须要我们出钱。” 礼部王尚书犹豫了一下,继续道:“他们说,一百多年来,高阳进贡给大魏的东西,换做是钱财的话,至少也有数千万两,如今只是拿回一百万两白银,也是应该的。” 此话一出。 包括张正明在内的所有大臣,同一时间都怒了。 免除一半进贡,已经是大魏体谅他们高阳国难处的施恩了。 现在对方,不答应不说,居然还拿一百年来进贡的东西来说事? 在场哪位大臣不知道。 高阳国之所以成为大魏的附属,不仅是当年太祖高皇帝立国之初,派兵进犯,最后输了才缔结的盟约吗? 而且这一百多年来,大魏虽然收了的进贡,但每年也会派人给钱,帮助高阳国。 他们的私塾、典籍、乃至于荒地的开垦,哪一件事情大魏没有参与进去? 若没有这些,他高阳只是比草原蛮人强一点的化外之民。 就连先帝时期高阳国被海外岛国进犯,差点覆灭,也是大魏出的兵。 这才让他们免除了灭国之危。 现在不仅不感恩。 还伸手要钱,简直是太不要脸了! “陛下!”这时候,张正明稍稍思考了一下,然后站出来道:“高阳国却是恬不知耻,但现在北境战事即将开始,草原有二十万大军虎视眈眈。” “现在最重要的,是不能多事,所以微臣以为,银子肯定是不能给的。” “但可以退一步,免除高阳国今年全部的进贡。” 这句话,让众人陷入沉默。 他们没有说话。 因为知道,这是没办法的事情。 如果在别的时候。 他们完全可以不理会高阳国的无理要求,大不了,就直接派兵。 但现在,北境战事即将开启,即便有神武侯挂帅,但具体情况还很难说。 即便能击退草原部落,可如果在这时候,高阳国突然返水,从辽东发起攻击。 届时,大魏就要面临两线作战的局面。 而事实上。 以大魏如今的力量,应对两线作战,也并无问题。 但问题就在于,除了高阳和草原,还有南境之外的威胁... 所以稳住暂时稳住高阳。 才是明智之举。 “微臣赞同太傅的意见。”礼部尚书思考了一下:“草原现在还有八部没有动静,若在这时候突然南下,北境的驻军肯定是不够的,必须要从其他地方调集兵马。” “而距离北境最近的地方,除了燕地之外,那就是辽东驻军,可一旦如此,就无法应对高阳国。” 大魏疆域确实很大,也占据了许多丰富的资源,经济强盛。 但如此,也带来了几个大问题。 首先。 就是自古以来的富庶之地,那都是所有人都觊觎的。 如草原部族、如南境、以及西北地区之外。 其次,疆域太大,就会接壤太多国家。 没有战事的时候,几乎谁都不敢动,毕竟大魏立国之初,已经把东方大陆诸国差不多打了遍。 可一旦某个地方进犯,那其他国家就会动心思,即便不出兵,也会想办法捞点好处。 很显然,高阳国正是抱着这个想法。 而想要治理好一个国家。 依靠的,不仅仅是强势就可以了。 还需要审时度势,必要的时候,做出妥协,保证最大的利益。 事实上,在场的内阁大学士们,心中都是这个想法,即便他们对于高阳国的行为很不耻,很愤怒,但当务之急,还是应对北境危机。 没有人可以承担,面临双线对战,以及周围诸国会不会出动的后果。 所以这个决定,是当前最好的解决办法。 连宋公文在经过思考后。 最后也是这样认为的,说了一句:“臣,附议。” 兵部尚书林大人,则低着头,没有说话,却不知在想什么。 但其意思,也非常明显。 至于魏云弈。 面对众人的意见,却没有说话,他在回忆有关于原著的剧情。 他知道,高阳国确实在草原部落南下的时候,突然发难,要求大魏出钱一百万,用以救济灾民。 但实际上,他们的受灾情况,并不严重,高阳百姓虽然遭受了损失,但也能维持下去。即便不免除进贡,也能维持得下去。 所以高阳国真正的目的,就是想以此为契机,将以后的进贡全部免除。 毕竟换做任何是一个国家,也不愿意每年都拿出一部分交给他人。 而原主,因为顾虑草原部落。 因此最后接受了张正明等人的意见。 选择忍耐,直接免除了对方三年的进贡。 而高阳国也因此,将大量的财政,慢慢投入到其他地方,经济和军事,也开始增长,越来越强,最后俨然成东方诸国中的小霸主。 按道理来说,魏云弈现在选择当昏君,也应该这样做。 因为只要高阳国强大了,势必会威胁到大魏。 如此,气运也会受到影响而减弱。 但实际上。 在原著之中,大魏也在不断强盛。 高阳国确实强大了,但也并未成为大威胁。 即便他们本身对大魏朝廷心中不满,可并不敢真的选择抗衡。 尤其在后期,原主也开始选择和高阳国开启了全面交流和贸易。 在此影响之下,大魏经济也开始得到了飞速发展,各方面也都强大了起来。 第(1/3)页